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书:pan.baidu.com/s/1Jy3aKM6ELzG_itjBs4SWVg?pwd=rj67

  1. 危机定义:新中国自建国之后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
  2. 危机类型:前六次危机是中国自身产业资本发展过程的内生性危机,后两次是由于中国加快全球化步伐后产生的外生性危机。
  3. 第一次危机(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后,中国面临外债压力和资本积累断裂,导致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
  4. 应对第一次危机:政府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同时允许小农村社制经济部分地推出“集体化”。
  5. 第二次危机(1968-1970):与“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有关,国家投入大量基建资金,但经济效益较低,导致财政赤字上升和经济增长乏力。
  6. 第三次危机(未明确年份,但提及1972年四三方案):同样由于外债压力,政府面临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
  7. 应对第三次危机:数百万青年上山下乡,农村承担了城市失业青年的安置任务。
  8. 第四次危机(1979-1980):在第二代领导核心交接时期,由于国外资本投入缺乏和财政外债严重,导致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乏力。
  9. 应对第四次危机:农村进行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实行“大包干”,同时城市进行企业改制和对外开放。
  10. 第五次危机(1989-1990):书中虽未直接提及该危机的具体年份和事件,但提到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应对第五次危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城市企业改革,同时加强外贸和财政管理。
  12. 第六次危机(1993-1994):三大赤字(财政、金融和外汇)同步爆发,与外向型改革和投机性市场开放有关。
  13. 应对第六次危机:进行汇率调整、信用扩张、分税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
  14. 第七次危机(1997-1998):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15. 应对第七次危机:采取金融改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出口退税等措施,加强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16. 第八次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
  17. 应对第八次危机:通过增加新农村建设投资、城乡统筹和区域平衡发展等战略调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18.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下,工业化、城镇化产生的制度成本多向“三农”转嫁,使城市产业资本实现“软着陆”。
  19. 生态文明与乡土社会:复兴生态文明和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是应对外部性风险、防止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20. 整体性分析:温铁军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解读,进行了许多概念创新,如“内生性”危机与“输入型”危机等。

请注意,由于原文内容较长且详细,上述20个观点或内容摘要是对书中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并非直接引用的原文片段。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直接查阅《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原著。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