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书:pan.baidu.com/s/1Jy3aKM6ELzG_itjBs4SWVg?pwd=rj67

  1. 金融危机起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美国和欧洲的企业资产负债表连锁矩阵的突然瘫痪。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它所依赖的银行间贷款在美国和欧盟迅速陷入瘫痪。
  2. 金融轴心变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世界金融的轴心并非美亚关系,而是美欧关系。
  3. 美国应对措施:美联储和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大胆创新的紧急措施,如中央银行互换、量化宽松、宏观审慎监管等,成功稳定了全球金融系统。
  4. 欧洲应对滞后:与美国的迅速反应相比,欧洲的反应不仅落后,而且适得其反。直到四年后,德拉吉才重新调整了欧洲央行的地位,追随美国为欧盟受困的央行提供流动性。
  5. 美元地位强化:2008年危机过后,美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重申,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6. 社会不平等加剧:美国救市的务实的管理主义虽然拯救了银行家和股东,但却使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7. 政治经济震荡:金融危机引发了欧美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民粹主义反抗,如法国“黄马甲示威”、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震荡。
  8. 次贷危机失控:书中讲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失控的历史,并强调了跨大西洋金融的过度发展使危机成为可能。
  9. 美联储行动重要性:美联储在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的领导下,向其他央行开放并保持巨额“美元互换”信贷额度的行动,对拯救危机至关重要。
  10. 欧元区问题:书中指出,欧盟内部缺乏有效的政治领导,尤其是统一后的德国不愿承担欧元区金融霸主的责任。
  11. 量化宽松政策:2013年,意大利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在欧洲央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实际上是货币政策的“美国化”。
  12. 政治问题:书中讲述了以牺牲普通民众为代价拯救华尔街的政策在美国造成的政治问题,不平等政治继续在美国上演,进一步削弱了其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13. 危机余震:图兹强调,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震仍在,至今仍然在撼动着全球,危机并未结束,可谓“仍在途中”。
  14.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还揭示了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15. 全球流动性紧张:危机爆发后,各国中央银行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预措施,美联储通过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向其他国家央行提供美元流动性,以缓解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
  16. 财政刺激措施:除了货币政策,各国政府还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如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通过基础设施投资、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17. 欧元区内部紧张: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类似措施,但并未能彻底解决欧元区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18. 全球化进程影响:金融危机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国家重新审视全球化的利弊。
  19. 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成功保持了经济增长,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 未来方向:图兹在书中总结道,在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手做出的反应非常成功,不仅恢复了银行的生存能力,还为以美元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欧洲和新兴市场提供了大规模的流动性和货币刺激。

这些观点或内容摘要涵盖了《崩盘: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一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